中国船舶重组方案出炉 超1100亿元吸收合并中国重工

中国船舶重组方案出炉 超1100亿元吸收合并中国重工

如墨萱 2024-09-21 业绩展示 61 次浏览 0个评论

  来源:中国经营报

 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

  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预案出炉。

  9月18日晚间,中国船舶(600150.SH)与中国重工(601989.SH)双双发布公告称,将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,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,中国船舶成为存续公司。两家公司于9月19日复牌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注意到,根据双方已披露的预案,此次换股合并中,中国重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5.05元/股,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.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,目前中国重工的总股本为228.02亿股,此次交易总价将超1100亿元。

  换股比例1∶0.1335

  因筹划此次交易,两大公司于今年9月3日开市起停牌,至此次复牌未超10个交易日。

  根据此次双方披露的交易预案,中国船舶将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,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国重工股份。

  经双方协商,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,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,并由此确定换股比例。

  其中,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为37.84元/股,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为5.05元/股,均高于停牌前双方的股票价格。

  照此计算,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∶0.1335,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.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。

  目前,中国重工的总股本约为228.02亿股,按照换股比例计算,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约为30.44亿股。

  此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,亦构成公司关联交易,但不会导致存续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。

  目前,中国船舶控股股东为中船工业集团,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船舶集团,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。其中,中船工业集团持有中国船舶约19.89亿股,持股比例为44.47%。

  不考虑收购请求权、现金选择权行权影响,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,中船工业集团持有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约为20.07亿股,持股比例为26.71%,仍为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。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制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约为37.05亿股,控股比例为49.29%,为存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。

  因此,本次交易完成后,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仍为中船工业集团,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,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,均未发生变更。

  打造全球一流造船厂

  对于本次交易目的,双方在预案中均表示,要抓住行业机遇,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。

  “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,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。”双方在预案中表示,本次交易从合并双方发展战略出发,通过核心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以及技术、人员、生产能力、客户、品牌、供应链等核心资源协调,充分发挥合并双方协同效应、实现优势互补,聚焦价值创造、提高经营效益、提升品牌溢价,有效提升存续公司核心功能、核心竞争力。

  “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、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、规范同业竞争、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,公司与中国重工正在筹划本次交易。”在不久前的业绩会上,中国船舶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,从行业影响力看,重组后的公司将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、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、丰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线,抓住行业机遇,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,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,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,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  除聚合发展优势外,此次交易另一重要目的是规范同业竞争。

  “本次交易将规范中国船舶集团旗下船舶总装业务主要同业竞争,整合融合科研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,推进各成员单位专业化、体系化、协调化发展。”中国船舶在近日业绩会上表示,在本轮船舶行业复苏背景下,中国船舶、中国重工顺周期启航,坚定切入“高、精、尖”高端船舶产品细分市场,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,形成产品多样化、建造数字化、产业绿色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。

  “通过本次交易,中国船舶、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、船舶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,有利于规范同业竞争,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。”双方在此次预案中也均表示,2019年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联合重组后,中国船舶、中国重工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下属上市公司,在船舶制造、维修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,构成同业竞争。

 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

  实际上,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背后,是当前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。

  当前,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造船完工量、新承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世界第一,市场份额超过50%,稳居世界第一。

  这一成绩的取得,与上一轮船舶周期及船舶业转型升级不无关系。21世纪初,在全球贸易及退役船舶增加等因素影响下,新一轮船舶上升周期开启。在此轮周期中,中国造船业凭借劳动力优势及入世契机等实现迅猛增长。不过,此轮增长中,中国造船业主要抢占的是中低端船型,产品附加值有限。

  此次两大上市公司重组,瞄向的则是高端市场。

  “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,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、标准化发展。我国造船行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。”双方在预案中均表示,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,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。

  克拉克森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全球新造船市场成交2920万修正总吨,同比增长27.6%,较近五年同期均值增长49%;全球新造船交付1979万修正总吨,较近五年均值增长18.3%。截至2024年6月底,全球手持订单1.34亿修正总吨,同比增长3.4%。

  随着全球船舶制造业订单量持续增长,主力船型构成亦发生变化,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,气体船、油船、客船保持同比增长;客船市场明显回暖,大型邮轮订单不断释放。价格方面,2024年6月,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87.23点,环比增长0.4%,同比增长9.5%,新造船价格从2020年10月的125点攀升至2024年6月的187点,涨幅接近50%。

  其实,两大上市公司近年来已在进行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布局。

  “公司发挥行业优势地位,紧扣市场脉搏,加强中高端船型批量化订单承接。”中国船舶在近日业绩会上表示,上半年公司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09艘/855.77万载重吨/684.25亿元,吨位数同比增长38.21%。新接船舶订单中,绿色船型占比超50%,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0%,将对公司未来年度的订单结构带来积极影响。

  中国船舶还表示,下半年,公司将结合产能布局和发展规划,更好把握中高端、绿色船型更新及细分船型市场轮动的订单需求,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航运船企、能源公司、金融租赁公司的战略合作,坚决做好“事先算赢”,坚持智慧营销,做精做优品牌船型,争取批量化优质订单,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奕海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中国船舶重组方案出炉 超1100亿元吸收合并中国重工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